原标题:河咀渡槽入选历史建筑保护名录
▲其细部刻有“一九七九年元月十日建成”字样
▲为三跨连续式空腹式砖石结构
▲河咀渡槽建设者代表尹庆万
▲它将成为当地生态廊道中的一段,周边绿化建设正在赶工。
▲槽身宽度有限,两人并肩勉强通过。
▲周边商业楼拔起
河咀渡槽是什么?可能很多人都会感觉一头雾水!
近日,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重庆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,位于南岸区长生桥镇的河咀渡槽被纳入其中。今日,记者就带你去打探一番。
形似人行桥 跨越长生河
为寻找河咀渡槽的具体位置,记者在朋友圈问了好多朋友,大家反应很一致:“住南岸这么久,从没听说有这种建筑呀?”
于是,记者尝试从南岸区长生桥镇茶花社区找寻线索。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推荐了一名老人,名叫尹庆万,土生土长的长生桥人,今年66岁。
11日上午,记者与尹老在该镇茶花小区碰头。前往河咀渡槽的路上,尹老感叹说,河咀渡槽是传统老建筑,曾设立在大片农田旁,但伴随城市发展,如今它所处位置变化巨大,已深处南岸区茶园新区的核心片区之内了。
记者见到它的第一眼便有点吃惊,第一感受是:像极了一座人行桥!不过,它与现代人车通行的桥类,在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——自上而下由槽身、拱上结构、拱券和墩台等组成。槽身宽度有限,两人并肩勉强能通过。
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普查、线索收集与整理,该渡槽为三跨连续式空腹式砖石结构,由“主两副”的三主拱和“三夹二”的六腹拱组成。为砖石拱结构,采用连续拱,并设腹拱,主拱为双拱券,拱券间仍采用拱连接,并用钢筋拉接加强。
“历经岁月磨砺,它仍然能整体建构清晰。”尹老对渡槽赞不绝口,他认为,这代表了上世纪70年代重庆地区石构建筑的高超技艺。
记者走访了解到,该渡槽横跨的河流属长江南岸境内一级支流,原名苦溪河,如今更名长生河。或许,该渡槽存在的意义,正如这条河流重新命名的寓意,源远流长、生生不息。
输水灌溉 曾是它的使命
河咀渡槽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?长生桥镇原属巴县,尹老曾是当地鱼旦丘村的村支书,也曾是村生产大队会计,对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很了解。
“长生桥镇曾是重庆主城的产米大镇,这里所产的大米,曾被老重庆人称为‘米大王’‘米状元’。”尹老说,樵坪大米历史悠久,是原巴县农作物中的一大品牌,鼎鼎有名。由于长生桥镇产出的大米米色油浸、颗粒均匀,形如鹦哥嘴,做饭疏松滋润,曾被纳入樵坪大米品牌内。
那些年,樵坪大米在重庆主城大米市场以质优著称,即使有米店经营其他米,商家也会取樵坪大米作样品,以求旺销。
“虽然畅销,但种植起来非常费劲。上世纪70年代前,长生桥镇种植农作物的最大难题,就在于取水灌溉。”尹老回忆,由于当时水利设施欠缺,但凡到了农田灌溉时期,村民们只好来回走几公里路,去附近井源挑水。显然,河咀渡槽的建立,正是为了便利当地农作物灌溉所用。
尹老介绍,上世纪70年代,伴随重庆城市发展,当地政府将兴修水利列为重要工作之一,河咀渡槽就在那个时期孕育而生,故它的建筑类型,属于市政水利设施范围。
修者不易 举10村之力
细细观察河咀渡槽,它有种滴水不漏的厚重感。尹老曾参与建设全过程,他自然清楚,渡槽采用本地砂岩建成,用料的确厚实。
尹老说,每块不规则的砂岩,有的150公斤重、有的100公斤重,均被打磨成统一规格条石。并遵循专业建设队和技术人员要求,每块砂岩按“四棱八角”“一直二平三光堂”的要求精心打磨。另外,渡槽由条石翻筑且保留了传统石滴水做法,以减少雨水冲刷,这也是它岁月不老的秘诀。
“1970年开始动工修建,1979年建成,整整用了9年时间。”尹老说,为响应当地政府号召,修建该渡槽可以说是举长生桥镇赵家、南山、沙塘等10村之力,最高峰时期,每日参与建设的村民达千人以上。
尹老记得,村干部每日带头现场干活,几百斤的岩石,村干部跟村民一同抬一同扛。住家远的村民还得自背粮食,有时累得睁不开眼睛,便席地而睡。村民们干活也是有盼头的,农作物即将增产的喜悦涌上心头,劳动后还会获得些许粮票作为生活补贴。
“村民不光修渡槽,还要建输水隧道与渡槽相连。渡槽建好后,正好与当地雷家桥水库直连。”尹老说,这处渡槽就像灌溉农田的输水管,参与建设的10个村也全部受益。
尹老感叹,重庆城市发展快,渡槽建成没几年,先进的水利设施便替代了它的输水功能,它也成为一段老重庆的历史记忆,久久横跨并印刻在这里。
它是生态廊道中的亮点
这处河咀渡槽周边,目前正紧张施工。据了解,这儿将打造成休闲人行步道与亲水平台。
近年来,南岸区有关部门持续实施“苦溪河及其支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”,茶园江南新城生态廊道的相关建设也正紧张施工。河咀渡槽作为生态廊道中的一段,不久后,将成为当地公共活动空间和休闲健身的一大亮点。河咀渡槽将在重庆人的保护下,重新焕发活力。重庆晚报-上游新闻记者 李琅 摄影报道
(责编:高红霞、章华维)